• “北邮人”小程序

  •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忆邮未尽

COMPLEX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邮情结 > 忆邮未尽 > 正文

为霞尚满天

作者:63级校友刘惠年

与住在北京汇晨老年公寓王晓峰老师几次电话交谈后,我选择诗人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诗来赞美她的老有所为,最恰当不过了。王晓峰教授曾是我的法语老师,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激和对老师的敬意,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王老师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7年毕业,自1961年起她就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法语教学工作。她数以百计的大学学生、社会各行各业培训生,以及外国留学生,分布在我国及世界上不少地域,可谓桃李满天下。由于她出色的教学,被北邮评为教授。她融贯中西,勤奋耕耘,有多部译著与论述问世,成为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8年,62岁的王老师退休后,考虑到与其让孩子“常回家看看”,影响到她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不如自己和老伴常出去转转,改变世俗观念,为自己点“一盏希望的灯”。她与老伴从本身体力、财力出发,游览西藏、张家界、武夷山等名山大川,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仰慕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到西安(长安)、张掖(甘州)、敦煌(沙州)等地方,领悟了丝绸之路对古今中外经济、文化的影响。

2010年,王老师在雁荡山大龙湫扭了腿,才觉得力不从心了。我从电话里听得出她的感叹:“老了,我的人生如何过?用什么方式养老?”她觉得“我们没有第三代,不要给家人和社会添麻烦,要过自尊、体面的生活”。2011年12月,她住到设备、环境较好的汇晨老年公寓,静心地颐养天年。我打趣说:“难怪人们称呼您为北邮最时尚的老太太”,老师笑出了声。

当年,北大西语系办学的宗旨是培养西方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人才。投入这个门下的王晓峰,原本就是一位仰慕法国文学的青年,一心想通过西语系这个渠道,成为学者、教授、翻译家。她在大学里一边学法语,一边自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厚实了中文底子。工作后认认真真地教学,又锻炼了口译语言功底,加强了她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然而,1957“反右”以后,各种政治运动接踵而至,她虽谨严慎行,未受到大的冲击,但她内心非常痛苦。后来时代变了,她很想做以前没有能做的事情,要把所流失的几十年时光补回来,用翻译展示自我价值。从1977年起,用一台缝纫机当书桌,晚饭后,封上蜂窝煤的炉子,打开原著,埋头伏案到深夜。退休后,王老师又在民办的学校中教书,继续做些文学翻译工作,一直干到70岁。二十九年来,她从未停过笔。日日夜夜、书斋劳作、爬格子生涯以示一点念想,作一点奉献,给社会一个交待。

她翻译了法国的许多当代和古典文学作品。主要译作有法国大仲马的《布拉日隆子爵》(3册一套)、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莫.德吕翁的《宫廷恩仇记》(全三册)等14本书。她译文忠实、流畅,国内有名气的人民文学、湖南文艺、云南人民等10多家出版社多次主动向她约稿。

她的《布拉日隆子爵》是初次与人合译。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册一套,洋洋62万字。

读者评议:“我以为……三部曲中这一部最悲壮,手法也最纯熟。场景阔大,人物刻画丰满,有骨有肉。云南的译本相比语句翻得很灵活俏皮,而且我所在意的关键句子慷慨激昂,味道十足,让我感到了译者对原著的尊重!我就像喜欢我成长的青岛一样喜欢云南的译本。”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凡尔纳著。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而王老师既是翻译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翻译家。用她扎实的双语(法、中)功底,运用自如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将小说惊险曲折的情节,神奇丰富的想象,译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正是她的高深翻译水平,把主人公的正义感,一往无前的探险精神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此译书为原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推荐,教育部推荐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

王老师年轻时就戴着度数比较深的近视眼镜,上了年纪又患有白内障,在身心透支的状态下,绞脑汁、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爬出了几百上千万的格子、终于在公共图书架上占有了一定空间,作为“精神苦力”不容易。在功利主义、商品经济大潮中,眼见善炒者、善玩者、善窃者一个个暴富,她仍安贫守素、坚持清苦的精神追求、作为纯粹的人文知识分子真是难得可贵。

王老师说:“国家富强起来了,提供了我老年安定的生活。我终于找到了一条释放自己能力的出路,我将自己游刃在书海之间,从书中汲取力量。埋头于翻译,译文有500多万字,追回了逝去的二十多年光阴。我不是天才,只是一个勤奋的人。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北邮、社会上的认可,心里很欣慰就行了。”

在我最近一次与老师通电话时,老师十分坦诚地对自己作了评价。她说她是50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中最普通的一个。这一批人,有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亡连结在一起的责任心。老师自认为一生为人正直,有清晰的是非观念,洁身自好,不附权贵;但也有足够的明智不给自己找麻烦。最后这一点,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一代知识分子及她个人的宿命。这里面有喜剧的成分,也有悲剧的成分。

老师的这一番肺腑之言与我客观的观察是相符的。半个世纪过去了,当过她两次学生(大学、进修)的我,欣然还能够聆听到老师的谆谆教诲,百感交集。老师为事业付出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原本平凡的老年生活,由于老师奋进不息,变得如此的瑰丽多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诗人刘禹锡的这个令人神往的诗句,正是给王老师一个最恰当的诠释!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28262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

邮箱:buptaa@bupt.edu.cn

邮编: 100876

“北邮人”小程序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