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邮人”小程序

  •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忆邮未尽

COMPLEX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邮情结 > 忆邮未尽 > 正文

徐祖哲回忆56年前“任性”经历:糊里糊涂上北邮

来源:光明教育 讲述人:徐祖哲

1958年,当年中国举办三所“科技大学”,一个是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是中国医学科技大学,还有一个是经聂荣臻副总理批准的邮电科技大学。

邮电部兴办“邮科大”,是为了将以人工服务为主的传统邮电业务发展为先进电子技术支持下的自动化的邮电业。据老师说,法国就没有邮电学院,而是普通大学毕业之后,招收优秀学生学习邮电,相当于研究生。1958年,首届招生120人,1959年在京沪、河北、江苏招生80人。

1959年我高中毕业,班主任推荐我报哈军工或是北京航空学院,但我一心想从事雷达专业,没有听从老师的“招呼”,于是不懂世事的“任性”——跟着班上别的同学报考了北京工业学院(与北航同类的国防性质院校),然而,我这势在必得的第一志愿却被暗中调到邮电科学技术大学(后并入北京邮电学院)。事后,“京工”负责招生的亲戚说,根本就没有见到我的报名资料,不过那时升学不兴找亲友的关系,家长也不出面相助。

五十年代,高考分数是不公布的,分数当然有用,但是政治因素为先,重点中学还有知名高校的招生任务。我就是这样有点糊涂地进入大学,“邮科大”的基础课是在北京邮电学院进行,据说曾想六年制,部分同学高年级到莫斯科去留学,很快中苏关系破裂,“邮科大”北京邮电学院合并,58级、59级已定专业保持不变。

“邮科大”设电子电路、微波、通信自动控制三个专业,规划中还有数据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那时苏联卫星刚上天,卫星通信已经列入议程。入学后,我们到落成不久的北京电报大楼参观电信新技术展览,了解中国电信发展的走向,也就是我们毕业后几十年的工作内容。

人似乎有特别的命运,参加工作后我的首项工作,就是被派往哈军工计算机教研室学习,承担国家通信工程,一干就是一年半,这是后话。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信封

入学报到,至今耿耿于怀的是接待老师将录取通知收回,不肯给我留下纪念,几十年了,我的录取信封还在,上边有学校的名称红章,已成教育文物。我分配在通信自动控制专业,班号592。老师宣布我为学习委员,因为我的成绩好,至少我的高考数学题目答案全对。可是预定的体委非要与我更换,说是他的嗓子喊不出口令,我虽然很不情愿,也只能同意,因为我也是优秀业余运动员。后来,我们大班5个小班,另外4位体委先后都当了官,只有我仍是老百姓,大约因为我的体委是替补的,不能当真,这又是一个巧合啊。

我们592班入学30人,其中女生8人,邮电学院的工农子弟多,我们专业同样也是农村同学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同学多,大家学习都特别努力。

全院学制都是五年,但专业课程我班可能是全校最重的,除去数学、化学、物理、电工、材料、制图等基础课,还有有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的两大类别的主要课程,其中微波学是最难的,专业课程有自动元件、电动机、控制电机、脉冲技术、随动系统和信息论、自动调节原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

教研室主任熊秉群在操作模拟计算机

当年,师资缺乏,基础课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而专业课老师都是前两年毕业的高班同学,他们到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进修,这些老师非常刻苦,将课程讲的风生水起,大家学的兴趣昂然,比如脉冲信号的数字分析、磁放大器设计、时域与频域的数学转换和系统稳定性设计等,内容较难,但是一旦掌握原理与分析方法,迎刃而解,给我们从事的电信新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高等数学老师杨绪碧、物理学老师史国均,教研室主任熊秉群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小儿子,还有周师熊、毛青云、张春茂、许义桢、李怀诚等生气勃勃的年轻老师。我们教学用的模拟计算机就是老师们自己研制的。

课程又多又重,是我们学习紧张的原因,同学们不仅每天晚上都在教室复习和作题,周日多数人也只休息半天,晚上准时开始晚自习。那时学生没有电视看,就是周末操场电影,多数都被放弃。

一个重大收获是实验,几乎每门课程都有多个实验,事先要准备方案上交、制定电路和测试表格,每人或两人一组操作,自己设计、搭建实验环境,实验报告要有测试曲线、表格分析和结论,最复杂的调节原理实验报告要花费20多个学时,精致的实验报告都被老师留下为下届教学参考,这种独立工作、动手操作与思维训练,使我们得到丰富的实际经验,据说我们的人头费用是通信专业的5倍。毕业之后,直接参与国家重点通信项目,多数同学都能够承担课题,胜任工作。

1963年春,在天津微电机厂实习

还有实习,从机床操作、电气组装与测试,到天津微电机厂的课程实习,到空军高射炮兵学校进行炮瞄雷达毕业实习,更是难得的机会,6周实习,不仅学习、了解了新技术与装备,还增添了自动控制系统、防空系统的构成与数据传送组织的知识。

我有幸留在炮校三大队进行3个月的炮瞄雷达毕业设计,满足了我早先的专业心愿,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奇遇。与另一同学共同完成的雷达仿真发生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军教学与训练展览,那时我已毕业,高炮部队已入越参加防空作战,我的课题指导教官早已提前出发赴越。

在空军炮校实习时与三大队领导座谈 熊秉群老师(右一),徐祖哲(左二)

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的学生说,除去操作计算机键盘,其他实验课不算多,而且一些实验是老师表演,同学们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实验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大学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的,“给干粮更应给猎枪”,那时我们在学校中是切实做到了的。

当年,北邮没有图书馆大楼,图书馆就在教学楼二层一隅,有书库和报刊阅览室,我在这里读了许多国内外名著,鲁迅全集、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赵树理等的作品,尤其是二战文学作品,核潜艇的导弹舱的剖面图是在苏联杂志上第一次看到的。每周我都要利用一二次下午课后时间去图书馆,不是在那里复习课业,而是借阅新书和浏览书刊,这是五年大学中的极大收获。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有幸加入了两个课外活动,一个是航模队、一个是航海队,都获得北京市冠军。航模队完成一艘2米多长的电动遥控巡洋舰模型,1960年国庆到后海试航,能够完成几十个动作,包括进退转向、变速,火炮瞄准、发射导弹等,性能在国内是第一流水平,当时北京仅此一艘。

北邮航模队,刘广珍、丁怀源、梁留保、陈大模、黄禄洋等毕业前与全队合影,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高班同学(1960年)

1963年,北京市航模比赛我为北邮队领队兼教练,带领大家获得全市总分第一,还携带无线电遥控的空气推进快艇在龙潭湖表演,行人围湖观看称奇。比赛遭遇强风,队员依照我的要求调整帆船倾角,顶侧风笔直通过终点,其他区、校参赛队的漂亮帆船全部中途被风吹出界,这是我的力学知识发挥作用,我们的奖品是航模发动机一台,篦麻油和优质宽条橡筋,无愧学校提供的用房和经费。

北邮舢舨队女队在颐和园驶帆

1963年10月,北京市航海多项竞赛,北邮男女队双双荣获冠军,男队在颐和园进行的6人舢舨1000米荡桨将第二名抛在10米之远,女队驶帆转向操作正确保持舢舨稳定,有的学校操作不慎倾覆。优秀的成绩是靠艰苦训练,特别是在假期到昆明湖集训。

1963年10月,北邮航海队获得北京市冠军后,刘砚田副院长与全队合影

三年困难,男生粮食定量本为32斤,比较紧张,感谢院领导批准补助优秀运动队,队员每月增加6斤定量,每天能够多吃一个馒头,保证体力不衰。为了查询粮食补助的时间,曾回校查询档案,可惜没有见到记录,但二年中我至少多吃了几百个馒头。

大学生活是紧张愉快的,每天起床出操,跑步、举重。作为体委要组织全班课外活动,第一项工作就是5个小班分配3个篮球,要让场地交接公平和简便,无时不在思考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学时,我班有两位女生因病休学、退学,28人顺利毕业,高班陆续有4位降级下来。其中一位因精神原因在年末退学回家,元旦后我回校发现被子、床单都已拆洗干净,原来是与我相邻的这位同学将床铺弄脏,同室的男生立即动手清洗干净,多年来一直感激这几位学哥,也为退学同学遗憾。

北邮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一些农村同学,自小遭遇战争环境,体质较差,在繁重的学习中都能坚持下来。1963年,学生伙食开始改善,1964年提高到14元5角,进一步改善伙食,还设立女生食堂,也是一个快乐的记忆。

1964年,杨思九书记、刘砚田副院长、教研室老师送别毕业同学

我们专业的同学是邮电部的宝贝,1964年毕业分配,除去上海9人、广州1人,其余都在北京,都从事电信新技术的科研与生产。当别班同学报名表态争先恐后要去边疆工作时,我班籍贯都在长江以北的同学,一多半人表示愿意争取去广州,离开北京“遥远”在所不惜,成为分配笑谈。“文革”后,随着三线建设,陆续转到山西、四川、西安、南京,有的同学调动到江西和河北,返回家乡。

完成学业、获取知识、强壮身体,特别是人生目标和意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建立,这都是我在大学生活的收获。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28262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

邮箱:buptaa@bupt.edu.cn

邮编: 100876

“北邮人”小程序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