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清德
时光把我们带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发达的世纪,北邮将迎来甲子之庆。甲子乃天干地支之首,在国人心目中都极为重视。今天的北邮已经是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并列,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研究型大学。按照教育结构分类学说,应该属于第一类大学了。
我常常想,北邮历经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不断凝聚和鼓舞了一代代北邮人,从初创、成长以至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拥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是什么力量让北邮获得了如此发展?
回眸历史,起点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时任邮电部长的朱学范在第一次部务会议上指示:“随着今天的建设,可以预知一定有着伟大的将来”。应该说,北邮的创建和发展就是伟大将来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伟人对信息交流都做出过生动勾画:一位是毛泽东,老人家以诗意般的浪漫将通信部门称为“千里眼,顺风耳”,而且于1948年专门为邮电部门题写了“人民邮电”四个大字;另一位是我们敬重的周恩来总理,在1940年也以“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将传邮与国脉相连。今天所以重提此事,是因为邮电二字在老一代邮电人心目中不仅仅是行业的代称,而是有其人文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邮电永远和人民紧密相连,扎根于人民之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工作于邮电部办公厅,认识了邮电部第一代高层领导,基于工作关系和他们接触颇多,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也有所领悟。我知道,他们作为邮电高层领导,深知高科技的邮电行业,人才是关键,因此对教育极为重视,特别是对北邮的组建怀有强烈的希望,开始就决定第一任北邮院长由副部长钟夫翔兼任,之所以做此决定,主要是基于在北邮初创阶段可以及时协调人事、教育、计划、财务等司局必须给力,以加快工作进程。在我的记忆里,党组会议、部长办公室会议都讨论过创建北邮的相关问题。也是北邮生逢其时,当时教育部提出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的方针,在那个燃情的年代里,我们校址的这条大道上,先后出现了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医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政法学院等大学。在政务院的批准下,北邮于1955年9月正式开学。开学之时,邮电部当时的四位正副部长,就有三位来院致辞祝贺,可见其重视程度了。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将来。我常想,推动着北邮前进的动力何在?当然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是社会的鼎力支持,这是根本的前提。但还有一个北邮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老一代北邮人的奋斗。在当时的形势下,似乎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重担是老一代北邮人自觉担在肩上的责任。我于1960年到教务处工作,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还常常感悟和广大教师相处的那一段日月。实话实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一点点微薄的收入,上要养老,下要抚小,就是吃饭也要根据国家发放的粮票算计着吃,就在这种困境中,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发牢骚,有的是安贫乐道,执著于传道、授业、解惑。我看到的是,老一代北邮老师,他们为了把课程讲好先在教研室试讲,然后大家予以指点;晚上实验课,老师坐在实验室门口,一一查问学生预习了实验指导书没有;下晚自习之后教师还在教室里给学生答疑等等,似乎这就是生活。老师们以润物无声之心,在呵护着学子成长,也以无私奉献创造了自己的价值。还记得《人民日报》于1986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题报道了沈树雍教授的事迹,记者以《汉书.李广传赞》的这句话礼赞树雍先生,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夸赞沈先生,也是对丹心育人,严谨治学的老一代北邮教师的颂词。他们之所以不尚虚名,以高尚品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着生命,完全是他们的一片爱国热忱。由于老一代北邮人都历经“九一八”、“七七”事变之苦,深知国家羸弱,必遭列强掠夺,作为那一代的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爱国情结,总想以绵薄之力报效祖国,把一片爱国之情转化为敬业,想的是把学子们培养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就是老一代北邮人根本的动力。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备课认真,循循教诲,是老一代北邮老师的风范,特别是最年长的几位名师,他们真的是垂范后世,永留师魂。我们都知道,北邮是由三部分人组建的,一部分是来自天津大学的教师,另一部分是重庆大学,第三部分就是邮电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多是名校门生,如北京清华、上海交大,他们在通信岗位的实践中,养成了严谨之风。这三部分不谋而合,合纵而生,从建校起严谨二字就成了我们的传统。
老一代北邮人,对北邮的前行是充满信心的。他们深信北邮一定能坚守大学的本真精神,守住这一方净土,保护好学风状态。他们十分看重内涵发展,不仅看面子,更重要的是里子,特别是不愿意看到混淆学术和权术,唯权是图,唯利是图,浮躁,功利化,学术腐败等倾向。正如前边所说,人民邮电永远植根于人民,北邮培养的是服务于人民有教养的公民,是勤奋求索,耕耘不辍的学者,是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不论是主政一方,或者在普通岗位执勤于岗,都能独善其身,不辱北邮人的称号。
不知不觉,北邮建校六十年了,回望过去,有的是讲不完的北邮历史,道不完的北邮故事。今天我们虽然看到了那芬芳的花朵,但我们更要看到那埋在泥土里的根,那就是北邮精神。我之所以现在就写这篇拙文,初衷是试着钩沉起各位先生对平生教学生涯的记忆,激起那尘封于校园旧景的思绪,旨在抛砖引玉。敬祈老一代北邮人,早一点拿起笔或者口述,共同回望我们一起走过的艰辛道路,寻根求源,发掘我们的北邮精神,这是必须传承的。现在是甲子之庆,就是百年之庆也要坚持,坚持这永恒的精神财富。
老一代北邮人大多已步入耄耋之年,年轻者也已经是古稀之人了,他们常散步于校园,拄杖而行者不少,坐轮椅者有之,尽管我们现在都是升斗小民、布衣老朽、清贫淡泊,但是位卑不敢忘忧国,还常常坐在校园里讨论时政,祝福北邮,期望北邮在信息领域用辛勤和严谨谱写新的篇章,这种意境、这种胸怀,从未因为岁月的变迁而褪变;他们是北邮奠基人,永远忘不了这存放一生记忆的校园。最后引一句放翁之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结语吧!
转自:《北邮老年》2013年12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