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邮人”小程序

  •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人物访谈

COMPLEX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邮情结 > 人物访谈 > 正文

吴季:航天点亮梦想,北邮精神传承

编者荐语:

在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原主任、我校1978级吴季校友的科研世界,让我们一同感受为航天事业奋斗的邮苑科技工作者榜样的力量。

吴季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和总指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总指挥,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嫦娥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负责人。应该说,他经历了我国空间科学从无到有的变化。在2016年英国《自然》(Nature)杂志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中,吴季位列十位科学家之首。

作为众多从事航天工作的北邮人的缩影,吴季是北邮为我国航天领域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典型代表,更是青年一代邮苑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原主任吴季

“航天点亮梦想”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旨在进一步宣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理想信念,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校友吴季的科研世界,让北邮精神接续相传,让航天点亮你我的梦。


记者: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能否请您谈谈在北邮求学的经历?其中有哪些让您最印象深刻的事情?

吴季:当时刚刚经历过“文革”的十年浩劫,大家到了学校后都非常渴望学习知识,图书馆的阅览室里面总是坐满了人,校园里到处都能听到朗读外语的声音。虽然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学校还是尽最大努力开设了各类课程,举办各种讲座。我记得101大教室一旦有讲座,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很多没有座位站在走道上听的人。

80年代孜孜以求的北邮学子

记者:在北邮的学习经历对您从事航天事业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吴季:我毕业后留在了无线电工程系(2系)的微波通信教研室的天线实验室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重建实验室,恢复本科生的天线实验课。我在老同志的指导下设计天线实验课的天线转台,联系制作单位,并且独立制作实验用的天线和接收系统等。这对我锻炼独立工作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光纤通信刚刚起步,很多老师都投入到新兴的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在坚持微波通信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记得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杨渊教授为了鼓励大家坚守这个方向说过一句话:“你总不能从卫星上吊一根光纤到地面上吧”。他很形象地说明了卫星微波通信的不可替代性。1985年我刚刚考上了在职研究生,就获得了一次公派到欧洲空间局技术研究中心(ESA/ESTEC)去进修的机会,使我走上了从事空间研究的道路。应该说北邮不但培养了我,也给了我从事空间研究的机会。

吴季在欧洲空间局

记者:可以讲讲您从事航天科研工作的起因和初心吗?

吴季:在欧洲空间局进修的那一年里,我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我在出国前从事的是微波通信天线的工作,包括设计地面上的电视发射和接收天线,以及微波中继天线等。出国后不但学习了先进的多波束赋形波束天线技术,还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震撼。当时正值哈雷彗星每76年才发生一次的回归。欧空局发射了一个叫乔托(Giotto)的探测器。上面有一个相机可以把图像传回地面。当时在欧空局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内部的发布会,大家可以看到传回的哈雷彗星的图像。我几乎天天晚上去,看到那个著名的哈雷彗星从一个小亮点越来越大,直到可以看出是一个喷着气体的大雪球。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地震撼啊!这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今后一定要从事空间科学和探测事业的理想。

记者:中国航天近年来成果不断,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探测器发射等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近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创造了多项“首次”。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成果斐然,您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发展的亲历者,能否请您谈谈对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前景的思考?

吴季:我在1989年10月离开了北邮,再次出国,这次是去读博士。到1994年底,我博士毕业一年后,又回到了祖国。当时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几乎为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计划。载人航天计划刚刚起步,还在关键技术突破阶段。回国后,我怀揣从事空间研究的愿望,来到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参加到了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天线近场测量实验室的建设中。1997年我被提拔到中心副主任的岗位上,责任更加重大了。我配合刘振兴院士,推动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两颗卫星于2003和2004年分别成功发射,使我国的空间科学登上了世界空间科学的舞台。之后我又主持了嫦娥1号卫星的科学探测仪器的研制,以及负责“萤火一号”,“悟空”,“墨子”,“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的立项、研制和发射运行。应该说经历了我国的空间科学从无到有的变化。

长久以来,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空间科学一直是一个弱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首先要解决进入太空的航天技术问题以及通信、广播和资源普查方面的应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增加科学的引领。另外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使得我们有能力拿出一些经费来利用空间平台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这就有了上面说的那些科学项目。展望未来,空间科学一定是我们国家航天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将和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并列为三大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科学卫星上天,也将会看到它们不断地取得基础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

吴季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上发言

记者:今年我国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两次载人飞行。另外,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可否结合您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谈一谈对于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应用,增进人类福祉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吴季:到空间去开展科学研究,这主要是因为要脱离大气层的阻隔。因为紫外以上的频段,如X射线,γ射线谱段,以及很低频的无线电波无法在地面上观测,必须到空间去观测。此外在空间还可以进行超过地球尺度的长基线的干涉测量,在很低的无线电频段上也可以获得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国家空间站计划中的巡天望远镜就有从太赫兹一直到紫外频段的成像观测能力。此外,有些未知的自然现象需要我们必须到那里去进行就地的观测和研究,比如对空间磁场和粒子的测量,对行星表面物质的探测等。这些空间科学研究,都需要先进的空间技术的支持,比如极高分辨率的望远镜,极高稳定度的卫星平台,以及到达各种不同类型的天体并从那里返回地球的能力。这些研究的成果有些是基础性的,有些则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手机上使用的高分辨率的成像CMOS芯片,就是美国的喷气动力实验室(JPL)在开展深空探测中开发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吴季在有关型号工作会上讲话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对太空旅游有所研究,这也是一个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对于太空旅游这一话题,结合您的研究与思考,您认为太空旅游意义何在?这一领域以后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吴季:太空旅游不是到地球外面去“兜风”。人类一旦离开了地球,从地球以外回望我们的家园,就会发现地球的美丽,从而激发保护地球,使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下去的愿望。因此,太空旅游对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启蒙意义,要远大于它的经济和“去旅游、去猎奇”的意义。

我们国家的商业航天公司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领域了。预计在未来5-10年,我们国家的商业航天公司也会突破成本的瓶颈,使普通的中国人进入太空成为可能。

记者:您有哪些话想对学习路上、科研路上的年青一代北邮人说?

吴季:要经常地仰望星空,不要放弃你选择投身信息科技领域时的初心,留住你心中的梦想。只要你能不断地准备着、充实着自己,机会就一定会到来,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低调做人、默默奉献,是北邮人的一贯作风,作为中国空间科学的领跑者之一,吴季埋头科研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的科研之路绝非坦途,三十年的宇宙探索之旅既有实验失败的锥心之痛,也有里程碑式的骄人成就。而这一切在吴季口中似乎都变成了一缕缕的云淡风轻,娓娓道来。他的目光始终朝前,他在乎的是如何切实推动我国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发展,他期待的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前赴后继为我国航天事业增添更多璀璨的光芒。新一代北邮人,使命在肩!

转载: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28262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

邮箱:buptaa@bupt.edu.cn

邮编: 100876

“北邮人”小程序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