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邮人”小程序

  •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人物访谈

COMPLEX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邮情结 > 人物访谈 > 正文

徐善衍:一位忙碌的老五届校友

编者按

我国1961至1965年入校的大学生被称为“老五届”,按学制本应该在1966至1970年毕业。大学期间遭遇“文革”停课,他们中的许多未能完成学业,毕业后分配工作也多被安排到基层接受“再教育”。但在动荡的岁月里,经历磨炼与蹉跎,他们却依然怀着报国为民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在不同岗位上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他们不辱使命、挺身而出,赤子情怀、忠诚勤勉、坚贞守正是他们从未磨灭的心灵底色。

徐善衍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普通却又不凡的老五届校友。他于1963年进入北京邮电学院学习,1968年大学毕业后,经历过二十余种工作的变化,但在每个岗位上都全心全意、奔波忙碌,毫无保留地奉献——这是他不变的坚守与信条。我们怀着敬仰走近这位传奇校友,去了解他忙碌充实的日常和背后的故事。


讲述在一间满溢书香的房间展开,一沓沓泛黄的剪贴报上尽是端庄遒劲的笔迹,刚刚审阅完的17份“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心”设计方案还整齐地摆放在一角,见证了徐老师一个又一个忙碌的日夜。他直言“人这一生,来是偶然,去是必然。人就如同一架机器,生命不息的秘诀就在于保持马达运转,经常有些负荷,机器保有动力其实是个好事。”如今,年逾古稀的徐老师仍旧幸福地忙碌着,在自己挚爱的事业里深耕不辍。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徐老师的一天从晨起练习太极开始,这一坚持便是40多年。让他同样坚持不懈、痴迷不已的还有“学习”这件事。徐老师的家中目之所及,皆是各类书籍,随手一翻,满是批注。“每本书、每篇文章、甚至每一个文字的阅读,都是一次与作者的对话、思维的交流和精神的碰撞,会启发我们的思考”,徐老师娓娓道来,“我总感到个人时间与精力的有限,书籍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更联系了作者的实践经验,看书实在是走捷径了,可不能错过。”

积岁累月的坚持,学习已然成为徐老师的一个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执念。即使在那段困苦动荡的北邮求学岁月里,他依然坚持学习,不仅完成专业课程、巩固专业知识,还广泛阅读了《鲁迅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一些卷本等社科人文类的书籍。长期的沉淀和积累,让徐老师在充盈内心的同时,也为之后奔赴基层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加工作后,原本学俄语的徐老师紧跟社会需求,即使已身处领导岗位,仍从识音标、记单词开始,零基础自学英语。厨房、宿舍楼道里挂满了写有英文的报纸,就这样凭借着走到哪记到哪的韧劲,他掌握了第二门外语,并完成了《当代科学中心》的译著(合作)。时至今日,徐老师仍坚持阅读《英语世界》。

随着工作的变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钻研四书五经,学习西方科学史、哲学史又成为了徐老师的新功课。回顾中西方科学文化发展史等内容时,徐老师如数家珍,双眼中散发着喜悦的光芒,那份内心的热爱溢于言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用来描述徐老师学习时的心路历程,合适却又不够准确——他博文约礼、勤奋刻苦,却从不以为苦,乐在其中。于他而言,了解未知的过程快乐且充实。

徐老师的学习绝非坐而论道,“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放松学习,而且一定要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他也一直在践行这句话。在辽宁期间,他一有时间便扑向基层深入调研,了解地方电话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长期的积累使得他对全省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调任中国科协后,他更是匍下身子、一心投入,跑遍全国各个省份,指导各地科学普及工作及科技馆的建设。在海外参观期间,他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每行至一处,便不断思索、记录心得。就这样,在实践中观察、在学习中归纳,完成了《域外博物馆印象》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科技馆“教父”的背后,是他对全世界200余座科学博物馆的考察积累与思考总结。近期,在受邀参与线上课程录制的过程中,他又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解学习新技术、新事物。坚持与时俱进的徐老师在学习这件事上,永远乐此不疲。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毕业后,徐老师先到部队而后进入工厂,从模具钳工、电焊工、电镀工,到装配班班长;后来从事邮电系统的一线运营管理工作,担任本溪市电话分局局长、又进入辽宁省邮电学校担任副校长职务兼授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后调任大连邮电局局长、辽宁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邮电部办公厅主任兼任部新闻发言人和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主编等;之后被中组部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担任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等职务;其间,兼任全国政协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也兼任北京邮电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北京校友会会长等职。在全国政协、科协交叉任职的十年工作中,他到全国各地调研至少六十余次。前后经历二十余种工作变化的徐老师,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不论身处任何岗位,他都倾力投入、精益求精。一系列的骄人成绩,得益于他追求卓越、专注细节的态度,更离不开他天下为公、朴素深沉的家国情怀。

谈及如何从容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在不同领域取得成绩,徐老师这样说到:“每一次变换工作岗位,都如同进入一所新的大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丰富人生的过程。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聪明,遇到困难和问题,就是一个韧劲儿,我就是坚持。”这样一份尽全力谋一事的踏实态度,让徐老师在工作中永远冲在最前面,关键时刻扛重任,危机时刻显担当。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之际,电信业跨越式发展,身处全国综合大局的前沿阵地,徐老师满怀豪情、极具魄力地带领大连市邮电局专家团队前往瑞典,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了与全球领先通信设备商的技术谈判和程控交换设备引进,大刀阔斧地领导了大连通信网络改造建设和全省通信网络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多年后,在改革时期人物传略中,记录了徐老师为省邮电通信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时代浪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在近二十五年间,他又成为我国科学普及领域中的主要工作者,最近又参加了今后十五年全国科学普及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然而,徐老师并不在意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他始终思考和关注的是工作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未来发展。回顾丰富的工作经历与变化,他提到最多的是“需要”二字——“只要国家需要我,只要这份工作我还可以贡献一点力量,我个人义不容辞!”90年代末,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普及工作,具备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徐老师成为了中国科协副主席最合适的人选。接到一纸调令,徐老师义无反顾离开工作多年的邮电系统,欣然拥抱工作变化,对于个人的前程与命运,他历来坚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初心,全力投身新领域。行业的跨越、角色的转变,对此,徐老师无畏挑战、勇于突破,克服专业壁垒,认真学习提升自我,成为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编写《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及今后十五年全国科普发展规划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一半邮电、一半科技,他早已将生活与事业紧密结合、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进入科协后,徐老师读的第一本书是《历史上的科学》,如何提高中国在世界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如何做好大众科普工作,成为萦绕在他脑海中的新命题。深入西藏推广示范太阳能灶、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做科普调查、奔赴全国各地接触科技发展的实际工作……在他看来,这些忙碌的点滴瞬间是生命的充实,极具乐趣。“回想起来,人生只能做一两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实现时间、精力的高度聚焦,就一定要做到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相一致,不为自己能力有限而苦恼,也不为追名逐利而奔波,这绝不是大道理”,徐老师语重心长,“任何一个岗位都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尽全力,把自己担负的工作尽可能做到最好,至于结果,只要尽心尽力了就不必思虑太多,只能交给公众和社会去评价”。


高山仰止,清芬可挹

徐老师家的客厅,挂着一幅字画:上善若水利泽天下,道衍全真谐律而行。内巧含先生的名字,流水般挥洒流泻的线条墨字,也是他如传奇一般的人生的写照:全心做事,踏实做人,淡泊名利,不问前程。“人总是要有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一旦深入聚焦之后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我只是围绕着实现社会发展这个主题,从一个角度切入,做的时间比较长一点,想得也比较多一点,仅此而已。”

谈及现在的生活,徐老师爽朗地笑着。数年来,他一直在领悟太极的最高境界“得其意而忘其形”,不苛求形体动作的一律,但求达到肢体动作与气血运行相协调,因此每天的生活从清晨的太极开始。鹤发银丝的徐老师,仍旧眼神清明、思维敏捷、从无懈怠,带着这份返璞归真、求得真理的悟道,每日依旧忙碌着。“只要社会有关工作需要我,我必竭尽全力。”他笑称自己就像是一个身体健康的“老婆婆”,只要还干得动,就愿意为这个“家庭”再尽一份责任,这样心里会踏实些。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徐老师从未被名利所扰。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这句话为徐老师的处世之道做注脚,再合适不过了。历经世事沧桑,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安然乐观的心,于事业、于同事、于自己亦然。异地工作的多次变动,同事们为他举办集体欢送、前往火车站道别,极高的群众基础或许是对徐老师君子坦荡荡最好的诠释。在《域外博物馆印象》的后记中,他曾这样写道:“其实,人生都似航行在江河中的船,虽然方向不变,但会经过多次转折。我已经过了大半人生,也感受到了渡过转折之处并不轻松,却也是苦乐同在”。以徐老师为代表的老五届,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们努力过、奋斗过,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奉献青春、绽放光芒,或许这就是他们对祖国最朴素、最真挚、最深情的告白。


采访临近结束,在多次婉谢留步下,徐老师仍执意要送我们,在小区内遇到熟识的邻居还热情地攀谈,让人丝毫感受不到他已在副部级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5年。他是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九、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普及产学研创新发展联盟理事长。“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他就是这样一位忙碌、朴实而快乐的学长,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

比之松柏,知岁寒之后凋也;比之竹梅,霜雪苍然贯岁寒。告别徐老师时,他送了我们很远,回头再望,只见他腰背挺直,步履稳健,斑白的头发在温柔的阳光下闪耀。


文|马江聆 冯楠 李松媛 王彩晨

摄影|学生记者团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28262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

邮箱:buptaa@bupt.edu.cn

邮编: 100876

“北邮人”小程序

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