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旭然 李鸿政 张津源 付尔康 聂晓旭
1965年入学的郑人恺老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报电话通信专业,毕业后留校任职,曾在中国移动管理学院的信产部北京邮电设计院,信产部邮电党校担任工作。
我们在一间临街的屋子里采访了郑老师,屋外是隆隆的车马声,但似乎完全没有打扰到老师的兴致,老师和蔼地谈了很多他那个时期的故事。郑老师作为我们采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校友,讲述他当年求学的变化与心路,从过去的斑驳故事中,我们不难窥见到一点未来的趋势……而“志存高远走大道”七个字是我们想最能概括老师一生的坚韧志气与卓尔追求。
报考北邮——北邮承载国家的希望
1965年对于我们这群90后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概念,历经五十多年,通信事业继往开来,北邮异彩湛湛。在那个年代我们看到,报考学校首先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而定,父母不会过多干预,在选择将来方向时,专业也是第一位。而专业的选择往往会根据国家的需要来衡量,选定了专业再选择学校。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流行的这么一句话“一切交给党的安排,服从组织分配”。回顾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北邮无疑承载了国家和人民很大的期望。
学在北邮——良好的风气与作风
北邮在首都高校中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作风。说起学习氛围,郑人恺老师回忆到,“我们当时就想好好学习。从6 2年开始,国家大力加强教育,北邮五年制,前两年基础,后三年专业课。后来我们放假也很少回家,寒假学习,暑假也学习。”郑老师微微一笑,那个时代学习与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活相距甚远,但看得出郑老师对过去许久的、那段朴素的时光很是怀念。
能真正享受学习,并把它坚持下去是令人兴奋的。这种矢志不渝、躬身前行的求学态度几乎在那个时期达到了最高点,人人秉持。
同样,北邮严格的纪律组织性也与中央当时对通信的重视分不开。彼时,通信从业相关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接受良好的保密教育工作。在这样的教育力度下,北邮也形成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当时,引以为傲的北邮广播电台。学校当年的广播电台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的民用能对外发射的广播电台,甚至早于北京广播电台。而此时,其他高校仍叫广播站,因为没有对外发射的能力。北邮受中央的重视程度和艰苦卓越的学风可见一斑。
郑老师就在校的学习和研究也谈了很多,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如何学习是要首先明确所学内容的用处,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切忌死读书。比如说,现在的经管论文中,教授参考的理论和说法就会很看重是否有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应用是否准确、合理。但同时,在学以致用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地依赖现有的理论基础,因其可能太单一,或尚不完全正确,要灵活运用。善于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向老师询问尤其重要。大学的老师很希望同学们提出问题,并热衷于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这便是学校与社会的不同。只有在学校才拥有这种开放、共享的环境和条件。
目前,就大学强调学生综合发展给予格外重视的志愿、社会实践活动等,郑老师也提出希望当代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他说,当年中央财经的同学帮助农村的农民通过网络将蔬菜、水果等信息扩散出去,为当地农民带来很多的帮助,类似的许多工作可以更多地展现在北邮人身上。
高校学子作为国之栋梁,一颗在社会实践中乐于奉献自己的心是值得鼓励的,但不囿于实践活动,扩大自己的实践能力,将所学不遗余力地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是更值得尊敬的。保持朴素助人的热情,勇于探索的勇气,我想,这是郑老师对北邮人的期望。
踏踏实实,立长志
郑老师笑道:“现在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大大增加了,但自己选择应该有个定向或者说偏向,不同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是你可以现在选课,可以自己挑专业。过去好多都不是本专业出来的,比如那一代人,因为国家需要原子物理、原子能物理,就去搞材料了。如今却大不相同了。”在感叹变化中,郑老师却提到了最重要的一点,要踏实把大学的课修完,这也是老师反复提及的一个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专业基础一定是以后上升或转变的阶梯。
开阔的眼界
对自己要有较高的定位,从自己真正的兴趣出发。学在北邮,无论任何专业都应该或多或少掌握其培养方向的最新动态,亦或是说关注相关行业中世界的尖端水平。比如最新的时事动态,现在手机的芯片,华为在不久前刚刚突破7nm工艺的芯片制造。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发是做硬件时一定要关注类似这种行业顶尖,一旦自己的科研中有机会,便可以及时抓住机会、及时适应。二是要争取多和顶尖的人物接触,努力扩展自己业内的人脉。同时多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如理论物理、数论、几何等,将这些学术知识和现有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郑老师希望当代大学生可以从多种类的科学技术交叉点出发作出突破。
先定性,再定量
老师回忆了从教多年自己学生的一些共同闪光点,其中思维活跃便是重中之重。“以前的学生自身努力,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提出更深的、跨界的问题,不是只跟这堂课有关。“自己的基本方向要明确,搞研究、搞论文,不能两眼茫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比如证券销售,那么大学的课程对你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要自己做一个评估,是在大学一门心思做学问好,还是尽早出去历练好,要及早决定。”老师品了一口茶,接着道,“一个东西来了,先定性,是在什么范畴里的。不熟的东西不能干,先要看跟你的专业范畴是否一致,与专业范畴相差太远的不能干,这也是我们做实验的最了熟于心的。”这一点,我们深以为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一点是历史教给我们的,始终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谈及对学弟学妹的箴言,老师想了想摆手道:“要有出息,在这个行业里,在通信信息领域里要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对你自己也是个磨炼,想想初心,该如何抉择。其次便是踏踏实实,不要互联网兴起就去做互联网,电商兴起就做电商。不忘初心,踏实前行。”
采访过程中的郑老师始终从容淡定、风度卓然;我们不仅敬佩于他的阅历不凡、高瞻远瞩,更感受到了学长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郑老师现在在干什么呢?老师现在在帮大家编写中国通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