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马凤炯,男,汉族,陕西省横山县人,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1975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陕西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副处长;咸阳市邮电局副局长;陕西省邮政发行储汇局局长、党委书记;西安市邮政局局长;陕西省邮政局副局长,局长。现任陕西省邮政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陕西省第十次、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
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三秦。
马凤炯先生于197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陕西省邮政公司总经理。在他们班子的带领下,陕西邮政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创新提出并实践了“关爱用户、关爱职工、关爱企业”的发展理念和“高效、和谐、诚信、创新”的发展方针,使企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分营十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较独立运营初期增长了近7倍,达到25.58亿元,业务收入较十年前翻了近两番,收入年平均增幅达到13.7%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0万元。全省邮政储蓄余额顺利突破700亿元大关,较十年前增长近10倍,全省累计发放邮储绿卡1000多万张,居省内各家金融机构之首。他们始终坚持科技兴邮的发展战略。近年,全省邮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多亿元,新建和购置的局房项目共计112处65万平方米。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建设步伐,邮政局所和储蓄网点基本实现电子化,信函分拣、包裹分拣、报刊分发等各类邮件的内部处理实现了自动化。先后完成了综合计算机网、邮政绿卡网、速递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等信息技术项目80余个。陕西邮政的服务形象不断提升,被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授予 “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还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十五”陕西著名国企、“陕西经济领跑企业”等荣誉称号,9次被评为“最佳厅局”,连续5年被评为“诚信企业”。各级邮政单位分别获得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称号100多个。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和西安市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作之余,他勤于钻研,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邮政经营战略》。
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工农兵大学生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高考制度被彻底废除,高校也停止了招生。进入七十年代,高校开始陆续招收新生。不过招收新生的办法有了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取消了全国统一高考,直接从工人、农民(主要是插队或回乡知青,也有少数劳动模范)、解放军或生产建设兵团中,选拔优秀的青年,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大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马凤炯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74年进入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学习的。没有了高考这样的选拔手段,进入大学就要依靠“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式。当时上大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必须有2年的实践经历,工作也好,回乡也好,反正至少要两年,没有这个条件就与大学无缘,也就是说,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不能上大学的。马先生在高中毕业后被所在的中学留校当老师,这两年做老师的经历为他步入大学校门准备了条件。
那个年代,上大学的人大多都是知青,知青又分返乡知青与下乡知青两种。原本是农村出身在上完学后又回到农村的称为回乡知青,而原本是城市出身上完学到农村参加劳动则叫做下乡知青。马先生原本是陕西农村人,属于回乡知青这一类。马先生回忆当年申请上大学时的情况说:“我上大学是由基层推荐的,在推荐的基础上进行选拔。选拔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考试环节,但有面试阶段,把自身的情况都说一说,比如个人经历如何等。”
不管是处于21世纪的我们,还是身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他,上大学都是一个美好的梦。当这个梦一步步由虚幻变为现实时,激动的心情都是不可避免的。马先生一直身在陕北地区,发展还很落后,人们的家里没有电视,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仍然是报纸和广播。马先生通过听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对大城市仍然知之甚少。在去北京前,马先生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也没见过城里的公共汽车。这一路走来,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陕西,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见首都北京,第一次乘上了公共汽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激动,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马先生回忆起初到北邮时的感受时,感慨地说:“进入北邮时挺激动的,什么都新鲜,但也有几分失望。校园环境与自己想象还是有些出入,校园建筑有点老旧。但50年校庆回去看时,校貌比以前好很多了。新盖了许多大楼,我们以前上课的教四外墙被装饰一新,很让人怀念,校园里的绿化也很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刚进大学,认识新同学,建立新的班级是必不可少的。马先生被分在机械工程系电信机械专业7452班,班上有60人,来自20多个省市,大多数出自工厂,像长春513厂,上海519厂,上海邮电部一所,西安527厂,像马先生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则相对较少。
难忘的大学生活
对于学习工科的大学生来说,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当时学校设施不甚完善,但北邮还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马先生谈到:“当时的教育对实践很重视。我们有实验课,实验室主要在教二,还有一部分在教一。我们学的是机电,还有很多时间是在工厂中度过的。比方说学校工厂。我们曾在邮电部506厂实习了两三个月。在五棵松附近的北京市电信局的工厂实习过一段时间,当时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每每谈及大学生活,学校内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社团活动必会涉及到。但对于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他们,校园生活就会有些单调了。马先生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爱好,也不太喜欢体育。学校里没有图书馆,活动场地也主要是篮球场(位于现在图书馆的位置上)和一个大操场。早上起来所有人都要参加集体出操,在院子里的操场上跑步。那时大多数活动都是集体行动,除上课以外,不时会有些政治上的学习和集会。
1976年是大事频发的一年,也是让马先生记忆深刻的一年。周总理的去世,天安门事件,毛主席逝世都发生在那一年。马先生回忆说:“记得在唐山大地震时,我和同学们正好在506厂参加劳动。还有那次为了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追悼大会,早上6点多就起来了,从北邮一直走到天安门广场,追悼会结束后,我们又走到西单才搭公车回校。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过那里的庆祝活动。”
不管学什么,老师的引导都会使我们受益匪浅。马先生对当年教他们的老师印象颇深:“我们的老师大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老师,责任心强,做学问的态度很严谨,对我影响深刻,我很佩服他们。”当时师生关系很融洽,师生交流机会也很多。很多的政治活动、工厂劳动等等师生都要一起参加,交流的时间多,大家关系都很亲近。当时给他们代课的徐大雄教授,50年校庆时还见过,他和以前一样,瘦瘦高高的。他讲课讲的很好,而且是很多方面的专家。同学30年聚会时很多老师都已经退休了,文化大革命时虽然对做学问不太重视,但老师的态度仍是认真严谨,上课讨论也非常积极。
上大学重中之重仍然是学习,但较现在的大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则要轻很多。在学习方面,由于在高中毕业后,他从事于教师行业,一直在和书本打交道,因此上大学时这就比那些因回乡、下乡而放下书本的的学生底子厚,基础好,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他们上学时,大学是3年而不是4年。大一时,所有人都要在基础部上大课,学习高数、物理等基础课,不分专业,所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异。大二时,专业课开始被列入课程计划,并逐渐开始分班上课。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习一门外语,但学哪种语言则由学校统一安排,马先生则被安排修习了日语。当时的考试的压力不大,但考勤十分严格,上课必须要去教室,早上必须要上操。和现在制度不同,考试要考,但并没有“几门课不过就不能毕业的”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上大学并不会给家庭造成过重负担,在大学其间的所有费用均由国家支付。马先生谈及在大学的生活情况时说:“教材全部由学校发放,学费、生活费都是由学校和政府承担,不需要我们支付多少。每月还会发放生活费,一月19.5元的生活费,其中有4元可用于零花。那时物价都很低,一天0.5元的伙食费可以让我们吃的挺好了”。学生接受国家资助,作为回报,毕业后就要服从国家分配,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工作是有了,但不一定是毕业生所期望的。马先生回忆说:“我们当时毕业后就等通知,分配到哪就去哪。我被分配回陕西,到陕西邮电管理局报道。报道后被暂时安排住在招待所,然后再等通知看是具体被分配到哪个具体单位,有可能被分配到地方,也可能分配到县里。当时等通知的时间很长,就被安排先做些别的。记得当时是秋天,管理局领导看到招待所住着这么多学生,就把我们派到大荔县农场劳动了三四十天。”
奋斗中造就辉煌
1977年马先生毕业后,就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恢复了,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
在大学毕业后的30多年光景中,马先生经过一路的奋斗从小技术员一步步走上现在的高级管理岗位,拥有了现在的辉煌。回到陕西后,马先生就进入了西安邮政枢纽工程处。刚开始还只是从事技术工作,在工程处参与邮政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后来又在技术科搞一些小项目,主要从事设备技术改进与维修。在这一阶段后,马先生开始转入管理工作,并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技术与不断的自我充实,不断在事业上取得成功。1982年马先生进入陕西省邮电管理局教育处主管职工教育;三年后担任陕西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副处长;1987年来到咸阳市邮电管理局任副局长;90年从咸阳回来后到陕西省储汇发行局担任局长;1993年到西安市邮政局任局长;98年担任陕西省邮政局副局长;03年升为陕西省邮政局局长。对于这30 年的奋斗经历,马先生感慨到:“这么些年的工作历程中,大学生活与学习带给我的很多感悟都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教师们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从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于邮政发展,对马先生而言,是邮政事业带给了他今天的一切,对于中国邮政的发展与前景,他一直都抱有很大的信心。马凤炯谈到:“大多数人对于邮政的认识其实还是很肤浅的,认为邮政就是送信送包裹。其实现代邮政涵盖的面是十分广阔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一直在邮政行业工作,认为该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世界来看,中国邮政排在第八位,前七位的企业都已列属于世界的500强企业。而我们中国只要再努力一下,我相信一定能加入到世界500强的行列。在世界500强的行列中,前几位是德、美、英、法、日,意、荷、德国比美国还要强,居于第一位。”马先生还很热心的介绍到:现代邮政包括了三大板块,又可以说是三流合一,即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合而为一。三大板块包括:一是金融类如邮政储蓄、保险、证卷公司等;二是速递物流业务,这也是与其它公司竟争较激烈的板块,邮政现在也有自己的航空公司,主要就是用于快递。邮政物流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三是邮政基本业务,包括函件、报刊发行、集邮、电子商务等,这些业务也处在发展之中。
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
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是每一个学子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在北邮迎来50周年华诞之际,74级的校友曾举行了“迎50年校庆 贺30年相聚”活动,马凤炯先生任会议主持人。会上,林金桐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校友宣读了“同贺母校校庆共建母校未来”捐款倡议书,并将“同贺母校校庆共建母校未来”条幅赠送母校,并在热烈的掌声中邀请林金桐校长现场签字,会后校领导与校友们合影留念。活动首次提出以“年度捐款”的形式设立“同贺母校校庆共建母校未来”74级教育基金并设计了属于74级的标志,它象征着74级同学永远团结向上,永远围绕着亲爱的母校。在“同贺母校校庆 共建母校未来”条幅上,大家现场签字后赠母校留存。仪式结束后,各班都以各种形式进行活动,那感人的场面让与会的老师们激动不已,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洋溢在大家心中,回荡在北邮校园。
采访的最后马先生还对母校和北邮的学子们提出了美好的期望,祝福母校在未来几十年历的建设越来越好。马先生说:“我对北邮很有感情,也很自豪,虽然每年的高校排名中北邮的整体排名不在前列,但就专业领域来看,北邮还是顶尖级的,像IT、电信、邮政等高端行业领域都有北邮人的身影。北邮要不断总结,在不断的努力奋斗中不断提高。” 马先生建议作为一个学校,在培养培学生方面,一定要注重于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对于北邮的后辈们,马先生也不忘对我们谆谆教导,嘱咐我们大学生在毕业后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不要总觉得自己了不得,过于自负,要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在自己的弱项上不断提高。提醒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一是要学会知识,毕竟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在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更多东西等着你们去学习掌握。
为时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后,马先生很高兴得接受了来自北邮的礼物与祝福,依依惜别时,我们真心地祝福他在事业上一帆风顺。